【唐氏寒假实践第一弹】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文/丁小涵
2015.1.28
![[IMG1]](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111.jpg)
丰都县城。三峡移民探访第一天。
淳朴好客的老婆婆。一直把我们邀请到家里坐坐,就只是想和我们讲讲她的生活。女婿意外去世,女儿打工养活一家,没有渠道获得低保。但小日子也安安稳稳的过着,买菜做饭,照顾孩子,日复一日。婆婆家的外孙,看到我的镜头就害羞得笑到眼睛眯成一条线。任谁也想不到,小男孩在小学却常常因没有父亲而面对不公正与自卑。他们的生活在我眼中有些心酸,甚至值得同情。但是婆婆说,“生活还是更方便了,条件提高了。”和婆婆合影,她特意系好围巾,穿上色彩鲜丽的毛衣,开心的笑。我想透过那双眼,生活一直是美好而充满希望的。
热心踏实的保安叔叔。谈起十年从漂泊到安顿,他却并不太关注对自己经历的诉说。交谈的字字句句大都关乎整个县城的移民情况,城区其他人不乐观无保障的移民经历,至今挣扎在底层的他当年的同事等等。而谈及他自己,在聊到他的孩子上了大学、出国交换时,我在那双眼睛中看到了光芒。不管经历过怎样的波折,已成过眼云烟。重要的,也就是走好下一步,带着对未来的满腔希望。
![[IMG2]](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28.jpg)
一天里还有很多的人,遇上他们成了我重要的选修课。
实践,找寻,采访,赋予了我们去关注他人的责任和权利。当我怀着渴求的心情,戴上关注他人的“有色眼镜”,才真正去看到每个小个体在这个庞大社会巨幕上投下的渺小影子。面馆招揽生意的阿姨、街边烤火聊天的爷爷、楼下兀自发呆的婆婆。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太跌宕起伏的故事。
![[IMG3]](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38.jpg)
说出来不过一两句话。“有几年吧,是挺难的,做过保险打过几份工,也就熬过来了。”
一眼看去也不过两类。开发移民,占地移民。我们都忘了每个人都不一样,好事或遭遇,满意或抱怨,适应或困难。他们的差异在需要统一高效解决问题的语境下被弱化,被概括,被忽视。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
一位奶奶在告别时,重复了好多遍“祝你们都步步高升,做个好官。步步高升。”
无数的人们,都在相信生活拥有变得更好的力量,都在相信未来。
而这种信仰,这种对于未来的确信,都与我有关。
因为我们,就是未来。
![[IMG4]](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45.jpg)
【唐氏寒假实践第二弹】不平则鸣
文/苏玥
2015.1.29
三峡移民探访已经经过了两天。回忆我交谈过的移民大概已经有十多位了。超市店主、无事可做的老奶奶、五金店的一家三口、广场大爷……他们是二三线城市随处可见的那类人,搓着手踱着步走街串巷“摆龙门阵”,或是到街角的茶室里找三五牌友搓起麻将。难以想象他们曾经过什么样的生活巨变,当他们谈起移民的故事,他们却总能用最平淡的语气讲令你嗟叹的故事。
![[IMG1]](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112.jpg)
汤圆店的老爷爷已经有一只眼睛失明了,他每天六七点起,午夜才睡,和老伴经营肉店和汤圆店。他从农村移民来了丰都县城,只为了让孙女能进好的小学。政府当初承诺的社保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当问及他为什么不像其他老人一样每天到处“耍”时,他平静地说:“他们有社保,每年有钱拿,我没有。我要工作供孙女读书啊。”
汀溪在长江以西,与高家镇隔江而望。一位大妈在给她的孙子整理书包。大妈和她的邻居——一个老太太,原本的土地都被淹了,如今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每天只能到处“耍”,种的一点点作物仅能维持生计。儿子在广州打工,已经一年多没见过面了。但是她们只是笑着和我们说这些,临走时大妈还摘了两个柚子给我们,老太太也摘了橘子。这让空手而来还打扰到人家的我们十分过意不去。
![[IMG2]](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29.jpg)
这些丰都人,他们都在默默忍受生活的艰辛,不诉苦,不争利。行走在丰都和高家镇,我感受不到任何移民导致的不满和矛盾。三步一个麻将馆,树下、广场上满是游荡的老人和中年人。一切看起来如此和谐,所有居民都沉浸在自己的小幸福中,但在我眼里这种幸福是无可奈何的,摇摇欲坠的。他们用闲聊占据生活的空虚。那麻将声下掩盖的,是整个社会的高失业率。丰都人是善于自我调节的一群人。面对政策的不公、官员的贪污,他们化悲伤愤慨为柴米油盐。这一方面是不得已:当明天的早饭都没有着落时,谁还有心思去上访、打官司,更何况这些申诉也都会被搪塞敷衍。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自我沉沦,若能把打麻将的时间精力都用在工作上、用在齐心协力向政府和媒体反映问题上,我想局面应该比今天要好吧。
韩愈说“物不得其平则鸣”。丰都这块土地上那些因“不平”激荡而生的呐喊已经在渐渐淡去。而今我们想让这些不平之鸣重回三峡人的记忆里。
![[IMG3]](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39.jpg)
【唐氏寒假实践第三弹】渺小的我
文/张枭
2015.1.30
阴沉的天,宽阔的江,绵延的山,身处其中,渺小、无奈、无助。
访谈移民,注定将见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浮沉变化、命运变迁。不知不觉中,我似乎已经融入了他们的心境,越发感受到,一件事,在决策、执行、落实中贯彻到底的难能可贵,同样待遇,在村民、市民、青年、老人中截然不同的态度认知。
![[IMG1]](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113.jpg)
一个摩托修理店的普通工人,用不算标准的普通话讲述他的故事。从城镇户口到城镇户口,不变的是身份,变化的是待遇。他被安置到农村,从此过上了村民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就是半个移民,搬迁不彻底,安置不彻底。他着实不满于现状,却也无计可施。
一群原生产大队的老大爷,眼神中满是和蔼,却也藏不住那份泠然肃穆。从建国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他们满脸的皱纹,一身的沧桑,都在告诉我们,他们的人生不缺乏积淀,却同样无法改变个体脆弱的事实。五位老人中,有两位分别是原属生产大队队长,他们拿出前不久上访的文件,郑重地递给我,从字里行间,我能够感受到撰稿人写下时的克制、谨慎、严肃和迫切,那份恨铁不成钢的心意难免也有些渗透。几位老大爷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当年发生的种种,从一位大婶受欺无奈服毒自杀,到一位大爷彷徨无措书记拒之门外,一个个案例是那样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只是再追溯又不知何年何月。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大爷,身子骨已经远不及青壮,面对生活依旧不得不每天攀梯而上,住在空悬的竹板房里。大爷说他老伴儿就是摔下梯子过世的。述者倾心,闻者动情。我们请大爷带我们实地看一下不足十六平米的生命居所,这个因为搬迁带给大爷无奈、伤痛的地方。如其所言,生活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将就。
![[IMG2]](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210.jpg)
![[IMG3]](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310.jpg)
读别人写下的故事,是对文化修养的提升,听别人述说的故事,是身临其境的体验与世界观的再锻造。渺小如我,不敢承诺能够带来什么,至少我愿意去倾听,把他们的乐与悲都装一份心里,用我未来的行动来释放他们的自由。
【唐氏寒假实践第四弹】两面
文/张炽
2015.1.31
一直以为我们会和豺狼般存在的官员兵戎相见,一直以为我们会用犀利的问题问的他无地自容,一直以为我们会用百姓的悲惨遭遇让他们缴械投降。然而,当黄老师面带笑容,沉着而不失风度地坐在我们面前,将移民的种种讲给我们听时,所有的以为都好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丰都镇。
![[IMG1]](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114.jpg)
黄老师是移民局的老官员,今年已经60多了。他说自己除了周一到周五在单位任职以外,周末会发展自己的收藏爱好。他喜欢我们管他叫老师,而我也觉得这样的称呼很合他的气质。
在1984年开始的声势浩大的三峡移民工作中,黄老师作为资金监管人员全程参与了前期移民区扩容工作、中期的移民搬迁工作以及后期的移民安置工作。他告诉我们,当时移民工作正式开展的时候,丰都县在前期工作上已经处于滞后的位置,为了赶进度,全县实行责任制,将每个街道每片地区移民工作责任划分到人,当时为了完成任务,有些职工甚至将床直接搬到办公室里去。
作为移民干部,受到群众的不理解也是难免的,但是看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成效,人民得到了安置,打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黄老师这样跟我们讲到。“当时也是特别辛苦”,回忆起移民工作开展的日子,他说有一次接到一个测量工作,自己也没有什么专业知识,带着标杆和皮尺就去了。从早上出发直到下午三四点才回来,中途一点东西都没有吃。
![[IMG2]](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211.jpg)
于是我发现,被许多移民贬的一文不值的政府官员也可以是有血有肉的,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苦衷,有自己的故事。他们也会有安土重迁的情怀,也会有资金补偿不到位的苦恼,也会有工作的压力,也会有生活的负担。
我突然觉得自己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审视整个三峡工程下的人们。那是在宏达的国家改革背景下活生生的流动着的个体生活缩影。有百姓,有官员,有家庭,有个人。或许有你,也有我。
唐氏实践简介及尾声
长江三峡工程在国家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备受争议。三峡移民工程涉及民众多达百万,搬迁过程历经十余载,而对移民的补偿和基础建设工作至今仍在进行,其中的矛盾引起多方关注。仅仅是清华大学记录在册的、与三峡移民相关的支队就有十余支。
2014年12月恰逢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周年。2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在政府引导下,非自愿地离开了将要沉入水底的故土,踏入了新的家园。我们希望在赞美三峡工程利在千秋的同时,从小人物的角度审视三峡移民对普通百姓的影响,记录下个体浮沉的故事。前人的调查主题往往宏大,从生存状况、心态、后期扶持等角度进行大面积的宏观考察。我们的调查摒弃冷冰冰的数据和冗长无趣的政策,以小见大,从微观角度关注个别移民的情感经历、生活对比,以有血有肉的故事重现时代图景。我们不单方面地声援移民,讨伐政府,而是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克服一切先入为主的印象,从原点出发全面分析移民现状。
面对居住环境的巨大转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改变,三峡移民的“生存”就意味着“适应”。然而作为零散的个体,却很难在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中得到足够的关注。这些移民家庭所经历的悲喜都在三峡工程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面前都被边缘化、褪色化,可是,他们一直在呼唤着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值得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时间太短,我们无法在三峡移民所包含的范围内一一留下我们的足迹,只能通过三峡移民中的一个片段去了解这段故事。丰都移民是二期移民的基础,虽然最终如期完成,却在实现过程中历经坎坷,开始得早,结束的晚。建国以来,国家在丰都的投入本就不足,使得丰都县一直没有脱离贫困县的称号,而刚刚发展起来的城镇又要因为移民重新建设,生计不济,怨声载道;就业困难、补贴政策不一致等引起的民生矛盾,使上访成为常事,一些问题至今都没有解决:丰都移民是三峡移民这个浩大工程的缩影,让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个城镇移民的了解去透视整个移民过程中的问题。此时及时关注移民的物质和心理状况变化,既是对移民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为其现存困难条件提出一定的改善措施;也能引起社会一定的反思,对未来类似的大型国家工程的实施过程提出注意事项,以便在以后的建设中对涉及单独个体的问题做出更加合理的举措。
![[IMG1]](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115.jpg)
对外,我们不求政府因此改变政策,不求这些个体的经历被广泛报道,只求他们的声音不要完全淡去,能有人读到他们的人生,理解他们的处境,反思政府在实施大规模工程时应当如何处理官民关系,保障民众生活。对内,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认识到了大型工程的复杂性,既要关注弱小个体,为生民立命,也要意识到官民在进行利益博弈,没有哪一方是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的,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任何一方的陈述都可能避重就轻,有失偏颇,唯有全面、多角度地考察问题,才能认识真相。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那是一个时代的低吟,我们聆听、记录、传诵,让每一个如泣如诉的音符、每一首激扬澎湃的欢歌都在历史长河中有自己的归宿。愿黎民的铿锵之音回荡不衰。
![[IMG2]](http://www.tangfoundation.org.cn/wpcmsx/wp-content/uploads/2015/03/IMG212.jpg)
清华大学唐仲英爱心社供稿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