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南京医科大学承办,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参与的唐仲英基金会南京地区五校交流会在南京医科大学江宁校区召开。会议围绕各校特色活动和分组讨论议题进行展开,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将来各校唐仲英爱心社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
早晨9:30,五校唐仲英爱心社的骨干成员在南京医科大学公卫楼集合。在观看完各校精心制作的暖场视频之后,南医学工处副处长祖勤老师进行了简短致辞。唐仲英基金会(美国)江苏办事处张小丽老师,就自己十多年的基金会工作经历,提出了对“公益”的观点——快乐、理性、持续,希望各社团能将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将爱心奖学金挂钩基地与学校附近基地的活动相结合,将微公益与社团大型活动相结合,将开展公益活动与社员的自我提升相结合,用创新的理念开展活动,可以尝试与其他公益社团联合,另外要加强志愿者和毕业生管理工作。
开幕式的最后环节是高校特色活动展示,各社团对社团发展及特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介绍,使得五校之间相互熟知,相互借鉴。
成立于2000年的南京大学天健社主张“公益在身边”,他们在最近举办了“地球一小时音乐会”,“小红车”,“雾霾讲座”,“心目有声读物”等活动。其中“心目有声读物”是志愿者朗读名著并且录音,发放给各聋哑学院,让许多聋哑学校的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接触各种知识,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获得更多学习的途径。“小红车”则是充分利用了校园中毕业生留下的废弃自行车,社团的志愿者们将这些小红车整修后供大家循环使用,现在在南大的校园里,你可以看到许多骑着小红车的学生们,小红车似乎也变成了南大的“奇特景观”之一。而南大最特色的活动在于两方面,一是《微光》电子杂志的制作,此杂志将一些公益活动实时更新,供大家参考和思考。二是“唐氏之家”的成立,这个120余人的大家庭由各年级获得奖学金的人组成,并依据年级分组,使各项活动都能有效执行。在每月的唐氏之家生活日,各年级也会做公益报告,进行交流。
来自南中医的汤敏同学则着重介绍了与其学校专业特色相关的活动——中医义诊,其学校同学老师会不定期去兄弟学校、附件社区进行义诊和免费推拿,感受过他们志愿活动的人都表示志愿者们在志愿方面有独特的思维和角度,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给大家带来了很多便利。在之后她还介绍了“手拉手”系列和“爱心”系列的公益活动,着重于在生活细节处为学子提供方便,比如寄放在宿管处的爱心药箱,爱心打气筒和爱心伞,在同学们需要时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帮助。
“涟水支教”和“子衿计划”则分别是南农和东南大学最引人注目的活动,均着重于帮扶困难学子,以提高他们的成绩和生活水平,给他们最大的人文关怀。由于“子衿计划”的针对对象是城市流动儿童,志愿者除了进行义务家教,还在学校开展兴趣社团,让大学的同学担任社长进行指导,拓展学子知识面,并有意于建立爱心图书馆和英语角等。
不同于各学校各式各样的丰富活动,南医主要围绕其精品活动——“无烟世界,清新一片”开展公益活动。其中包括对三手烟的报道,对青少年在家庭控烟中作用的调查,以及为禁烟而制作真人漫、书画展等活动。而最具学院特色的活动是针对吸烟给人带来的危害做的相关科研,这在公益活动的开展方面更具现实意义,具有了更充足的理论依据,让人们对于禁烟有了更深的期望。
五校特色活动介绍后,开幕式也宣告结束。同学们在午休之后,于体育馆就分组议题进行了讨论。一小时过后,四小组各派代表进行汇报演说。
第一小组代表——来自东南大学的方黄磊同学提出,为了提高社员主观能动性及创新能力,可以将一些科研项目加入到社团中,体现社团的创新能力。例如南医唐爱社社长姜海婷在禁烟项目中,将一些科研成果运用到社团公益项目中来,可以体现学校对公益项目的学术支持。同时在选拔成员进入社团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策划活动,独立思考并完成从而来考察他们在举办活动时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足够的能力。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制度方面的改革,他认为,社团可以针对每个活动成立一个项目组,决策、策划、人员安排都由项目组承办,这样既给同学们一定的压力,又给以他们足够的主动权,使得成员能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将活动做得更好更大。
针对增加社团凝聚力,方同学提出,首先在活动中要让社员能够交流,熟悉彼此,只有社员之间的关系变好才能使社团有一个向心的凝聚力。其次,在准备活动时必须改正活动中人员繁杂,任务不明确的缺点。针对一个任务,只有让每项具体活动都有明确的分工才能使该活动高效地完成,参与人员才能体会到付出的喜悦,在过程中增强责任感、认同感和使命感。最后他提出开展社团精品公益项目的想法。其中包括两个讨论点,一个是公益活动搭配本校专业特色,譬如南农在涟水有一个关于农业方面的扶助。这样的联合既可以发挥学校特长也可以达到公益效果。另一点就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譬如南大的“小红车”活动,它充分利用了校园里的废弃车辆,不仅让学校的整体形象不受影响,同时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便利。另外爱心伞也是一个重点的公益项目,这些爱心伞一般放在图书馆,但很长时间同学们才会归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宿管阿姨那里建立长期站点,让她们帮忙收集同学们带回来的爱心伞,最后再派志愿者定期去收回。通过这样的方法,同学们可以很好地进行交流。
目前手拉手爱心支教项目存在的巨大问题就是互相的不认同,学生不喜欢志愿者,校方不认同主办方。为了使三方互相认同,则必须在学生,志愿者,校方之间建立一个良好协约关系。校方提供资源,家教服务,教学资源,使学生成绩提高,而在学生方面要增进与他们的交流,积极做好思想工作,譬如使他们学会什么是理想与如何去感恩,从而让他们建立起更高尚的品格,使学生、志愿者和主办方能够很好地联系与互相理解。另一个问题就是存在“短暂友谊”的情况。例如涟水支教时间只有几天,而要想更好地传递服务的信念,延长志愿者们支教的时间也是很有必要的。总而言之,所有的活动方式都可以多样化,就如东大同学提出的定期写信,互寄礼物等方法。志愿者可以在书信中透露出对孩子近况的关心,参与他们的成长之路,让孩子进一步信赖爱心社的成员们。
第二组发言人王艳就加强五校联系提出建立公共平台,及时发布活动照片,各校互相借鉴,积极交流等方面。各校也可以就一个主题分别举办活动,再交流。有时候充分利用节假日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假期中大家都有了充足的时间,这样整个活动的参与度就会提高很多。东大还提出自行车环城活动,有时候可以让在一个区的学校社员通过一起骑自行车而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这在提倡不开车的公益理念的同时也可以到达各个学校进行联系与交流。
而针对与社会公益组织的交流合作,南医大提出和义工联合在敬老院活动,南大提出与社区联合做壁画的项目。但是和社会组织联合之前,首先要考虑其信誉度,定期和社会组织联系,随时关注社会上的公益组织活动,防止在活动举办时突然出现赞助商反悔的情况,那样会使社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当然每个学校也要积极和其他学校社团联合,南中医就此提出义诊合作培训,让每个学校的社员都集中在一起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比如说量血压,即使不是医学生也可以很快学会,而大家聚在一起一方面可以互相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各学校社团之间的友谊,在除五校交流会这样的活动之外也给同学们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在媒体宣传方面,走下讲台发言的斯马燕同学认为用新媒体宣传公益重点在于“新”,并认为宣传时应该减少距离感,这样才能使让他人很好地关心周围发生的事。还有就是公益活动在宣传时的包装问题,这要求我们要全方位利用媒体、明星、政府公关等,让社会大众能够广泛关注各个方面的活动。现在我们许多时候都需要反思落伍的宣传模式,无论是什么活动,宣传方式似乎都是一成不变,不外乎为传单、海报、横幅等方面。其实这些都已经退出了时代潮流,这些宣传方式已经不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也无法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接着,她针对第三组最后一个议题——团队管理,提出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有激励措施,公益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要及时表扬才能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最后进行报告的是来自南医的戴晨光同学,为了确保志愿者质量,他提出应注重积分考核,每次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来提拔骨干或者劝退消极怠工者。对于优秀的志愿者社团要有奖学金奖励政策,这样大家才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志愿者方面,他觉得社团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对大批志愿者进行管理和统筹。而对于毕业生的管理,社团则需充分利用双向资源——毕业生的工作机会、经验与在校生的出行、活动相结合,通过为毕业生提供公益平台,使得公益资源互通,毕业生们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来报名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在离开母校之后也能够体会到在校期间做志愿者的乐趣。为了增强这些平台的认同感,东大提出可以将成立社团历史陈列馆、定期做电子杂志、采集毕业生照片等资料放在公共主页上,让毕业生们可以实时关注到社团的状态,也可以通过做一些纪念品发放给优秀毕业生,让他们有自豪感和归属感。
南京医科大学唐仲英爱心社 金晶 蒋璐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