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实践团队探访吴江非遗:让昆曲木偶与茶香糕点焕发新活力

发表时间:2025-07-30

2025年7月8日至 13 日,苏州大学唐仲英爱心学社 “‘偶’遇七都,‘茗’润戏香” 暑期实践团队走进苏州吴江地区,围绕昆曲木偶、熏豆茶、仁昌顺糕点等非遗项目开展实地探访、传承人采访及公众体验活动,旨在深入了解非遗传承现状,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路径。

前期,团队召开会议明确行程:首日聚焦昆曲基础认知与公众调研,次日深入七都镇探访木偶昆曲传承,后续则转向非遗体验与宣讲。7月8日,成员们齐聚中国昆曲博物馆,朱漆戏台的雕花栏杆、绣着缠枝莲纹的戏服、《牡丹亭》木雕场景摆件…… 一件件展品串联起昆曲 600 余年的历史脉络。为了解公众对木偶戏的认知度,团队分成三组开展问卷调查。在平江路古街,成员们顶着 35℃的高温,向游客说明调研目的。“您知道木偶戏与昆曲结合的艺术形式吗?”“您认为木偶昆曲传承中存在什么问题?” 从起初的腼腆试探到后来的熟练沟通,团队共收集98份问卷,这也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向。

图为实践团成员发放七都木偶昆曲调查问卷。史正宏 供图。

7月9日,团队将焦点转向七都镇木偶昆曲传承,并在上午9时进行对木偶昆曲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孙菁老师的采访。“让我比较难忘的,是学习木偶操作的过程。因为我身材比较瘦小,臂力也特别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吃力。”孙菁老师坐在排练厅的木椅上,指尖摩挲着木偶的丝线,向团队讲述传承故事。她回忆,木偶昆曲表演者需同时掌握两项技能:既要让 3-4 公斤重的木偶做出水袖轻扬、折扇开合的细腻动作,又要精准配合昆曲唱段的韵律节奏,“最枯燥乏味的是每天的基本功训练,也是臂力的训练。你的手必须得平行地举着木偶,最开始我只能坚持几十秒,到一分钟两分钟,然后慢慢地加到四五分钟,甚至是十分钟。这个过程的训练我就很吃力。” 谈及未来,孙菁眼中闪着光,她表示,希望能和年轻人合作,用短视频、直播这些形式,让更多人看到木偶昆曲不是“老古董”,它能演绎《牡丹亭》等经典作品的韵味,也能表达现代故事的情感。

 

图为老师们带领实践团成员体验木偶操纵。王梓瑞 供图。

7月11日,团队来到震泽镇仁昌顺非遗活态文化馆,探寻苏式糕点的传承状况。采访者就发展与创新等问题采访了仁昌顺苏式糕点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徐晓萍老师和仁昌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沈莉老师,我们了解到仁昌顺在顺应年轻人口味变化的过程中所做的多种尝试,正是这种在守正中创新的精神让仁昌顺在如今依旧屹立不倒。随后,成员们体验了定胜糕制作,在沈莉老师指导下完成从筛粉、混合到蒸制的过程,深入了解苏式糕点的传承意义。

7月12日的熏豆茶探访则充满乡土温情。实践团队采访了两户人家,第一户的阿姨展示了熏豆茶泡制所需的材料,介绍了熏豆的制作流程,让成员们品尝到熏豆茶的独特乡俗,并深深体会到“腊酒浑”般农家温情。而第二户的叔叔则是在为团队成员泡制风枵汤和熏豆茶时,慢慢讲起当地的茶糕文化与近些年来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回忆起自己与这些茶汤的童年记忆。实践成员在采访、品尝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熏豆茶中蕴含的七都人民千百年来的风味习惯与千家千味的特色。

 

 图为熏豆茶。徐嘉怡 供图。

 

7月13日中午,吴江图书馆内已洋溢着童趣。实践团队将场地布置成 “非遗小课堂”:左侧展台摆着非遗文化的相关文创,右侧放着熏豆茶原料与仁昌顺绿豆糕。20余名小朋友在家长带领下入座,主持人刚提问 “谁知道什么是非遗”,小朋友们就举高了手:“是古人传下来的好东西!” 在介绍七都木偶戏时,当屏幕上出现木偶演绎《牡丹亭》的画面,小朋友们发出阵阵惊叹;讲到熏豆茶的制作时,他们看着演示文稿中各式各样的泡制材料,露出好奇的目光。体验环节更是热闹。小朋友们排队领取熏豆茶,有的小心翼翼抿一口,皱着眉说 “有点咸”,转头又拉着妈妈再要一杯;拿到绿豆糕的则互相比较造型。在绘制非遗文创环节,家长们看着孩子专注的样子,表示,“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知道,非遗不是书本上的字,是能看、能尝、能亲身体验的文化,特别有意义。”

图为小朋友们领取熏豆茶和苏式糕点进行品尝。王梓瑞 供图。

 

从博物馆的初探到传承人身边的深访,从手作体验到课堂宣讲,六天的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坚守,它需要无数传承人的技艺打磨,需要“仁昌顺”们的创新探索,更需要每一个普通人的触摸与感知。细细挖掘,曲、茶、糕,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正是当地百姓的精神杰作——乡间父老将自然精华浓缩成滋润一方的熏豆茶点,是天人合一的生存之道;曲艺传人数十年如一日地打磨身段、唱腔,是自强不息的生动注脚;百年字号将流行元素融入传统糕点的制作、推广,是革故鼎新的真实写照;孩子们天马行空地绘出心爱的“非遗”形象,是后继有人的振奋赤潮。

仲夏的天总是变幻莫测——实践初日淫雨霏霏,末日却艳阳高照。正如我们 “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历经风雨,但终会拨云见日,迎来灿烂的复兴。

(通讯员李艺馨 陈克妮 邓宏宇 刘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