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思索.行动——记首届唐仲英奖学金交流会的情况汇报与讨论

发表时间:2000-12-11

交流·思索·行动
——记首届唐仲英奖学金交流会的情况汇报与讨论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一个人拿苹果去交换另一个人的苹果,得到的仅是一只苹果;但一个人拿一个思想去换另一个人的思想,却可以得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这应该就是交流的好处吧!

2000年10月2日,第一届唐仲英奖学金交流会在上海召开。尽管只有短暂的三天,但却带给我们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为了让所有的获奖,获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次交流会的情况,我们在10月中旬召开了汇报讨论会,认真传达了交流会的精神,并就社团建设、网站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首先,各学校均应建立自己的社团组织。这样可以使过去零散的、个人的公益活动得到一个良好的载体,并且由于每个学生有了对社团的归属感,会更积极、更主动地帮助别人,而不会因为觉得势单力薄变得无所适从。当然,具体的名称、社标、社徽可各具特色,不要求各校均千篇一律。社团活动应有创意而又踏实,切忌浮于表面。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唐氏基金会,了解唐氏精神,每年可以搞一次各校共同参与的全国性的大型活动。考虑到地区因素,我们可以实行“两同两异”制:所谓“两同”即同一时间、同一主题;所谓“两异”即不同地点、不同形式与内容。至于活动的发起问题,可由社团组织或个人来进行,当然最好借助Internet工具。

唐氏基金会的网站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我们觉得还有不少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在该网站的Web Site下可链接各高校社团主页,分别介绍各自的活动情况与社团发展情况,从而实现基金会与所有获奖、获助学生之间、各校社团之间的交流。具体说来,可以在基金会网站上开辟一块留言板或聊天室或BBS,在上面发布新消息。一旦有了好的想法或计划,可将之公布于留言板上,要求各高校学生共同讨论、投票决定。在这样的基础上,活动策划人可制定一份详细的活动申请报告,从开始的准备工作,到中途的解决困难,再到结束后的总安排,都要写清楚。然后上报唐氏基金会,征得同意后方可实施。到了寒暑假,可按地区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一个省的同学集中起来搞活动),这样更能促进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在建立CTF小学的地区,我们可按就近原则帮基金会做一份CTF小学的情况调查报告,使基金会更及时、更详细、更全面地了解实情,做好基金会的信息员。

就爱心学社的机构建设问题,我们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打算在学社内部设立几个小组:宣传组、活动策划组、组织组等,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但也不能忽视横向之间的联系。从而共同搞好我们的爱心学社。

最后,我们还交流了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情况。交流中,我们发现一些同学有点不满。因为社会上常有人对我们的行为感到费解,不仅不给予支持,甚至还不屑一顾,这难免会降底我们的热情,让我们感到受挫。其实,这完全不必计较,相信只要我们做得对、干得好,时间长了人们会理解的。另外,我们也应该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呢?那是由于现实中有许多献爱心活动流于形式,纯属表面文章,告诉他人“我很高尚”“我值得表扬”,当然这会让人们觉得献爱心是“假、大、空”。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努力,踏踏实实地为别人做点事,用我们的爱心去温暧别人,用我们的真情感染人们,用我们的行动去带他人。

经过交流,大家更加坚定了信心,该继续的绝不放弃,该改进的绝不犹豫。如今,“爱心学社”已逐步走向成熟。奉献是她的真谛,爱心是她的根本,付诸行动更是她的灵魂。我们以社团为依托,以福利院、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为基地,以校园为立足点,已经建立了一个由苏州大学爱心学社“福利院服务站”、“凌城中学义务助教站”、“茅麓图书站”等组成的大体系。也许,我们做得还不够,但我们会努力、会永远向前。我们深信:用爱心托起的太阳,有什么能挡住她的光芒呢?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谱写一曲人间最真挚的爱的赞歌!

                                                                                                         苏州大学 张小丽
                                                                                                                       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