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之行随想——唐氏毕业生的心声
苏大之行随想——唐氏毕业生的心声
作为一名毕业生,今年有幸到苏州大学参加“唐仲英奖学金第二次交流会”,并且有机会和唐老先生、徐女士面对面交流近一个小时,从中受益匪浅。由此,我就把自己的一点感想以及在交流会上同各位兄妹交流的收获与感慨一并托出,以备众位兄妹交流探讨。
在和老先生的交谈中,我提到:假如有一天我有了钱想做点社会公益,但是我可能因为工作紧,没时间,那么我可不可以投给基金会替我支配这些钱,毕竟现在我们基金会的运作已经很成熟,且有专门的人员在负责?唐老先生表示基金会很欢迎外来的捐助或投资,尤其是我们这些唐氏奖学金的获得同学,并且在运作过程中,可以由基金会以捐助者的名义替他在任意指定的范围内进行捐助。
我说这就太好了,既然可以如此,以后如果有很多人有我这种想法且有经济余力,何苦再花精力和时间独自的去作呢?一来,合众人之力,可以做更大的事情,二则,可以省去单个人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再则,有基金会替我们运作,我们就不用担心自己的投入被误用或浪费。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倘若有一天我们大家庭的兄弟姐妹都有了一定的余力,如果大家都能尽自己的一片心意,众志成城!那么我们的基金会岂不就更加地蓬勃发展,从而可以做更多更大的公益事业了吗?
唐先生说:“你能有这种想法我当然很高兴,不过你说所有的同学都这样去做,我并不不刻意要求,我想,今后你们当中能有5%左右的人能想到去回报社会,帮助他人,作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贡献,我都心满意足了!”
我非常惊讶!是不是唐老先生太悲观了,毕竟这些受资助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各名牌高校的精英啊!再怎么样,即使经历几十年社会风雨沧桑的磨练之后,也总不至于才仅有5%的人能记起唐老先生的嘱托和期望吧?再说了,那剩下的95%呢,他们干什么去了?我们这些人当中大多数家庭都相当贫困,在无助和焦虑中幸运地遇上了唐先生!三四年来,从精神和物质上都得到了极大帮助,乃至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的心灵及内心世界都改变很多!如果我们这些所谓的未来的国家栋梁,时代的精英,包含中国最顶尖学府在内的名牌大学的品德优秀的大学生,在将来的几十年,当挑起国家的重任,肩负祖国兴亡的神圣使命时,连起码的爱心都没有,不去关心中国的弱势群体,不关注将来的公益事业,如此这般,说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中国还有何希望?同时,唐老先生的满腔热血,如果最终付之江水化为乌有,这又是何其之悲哀!
很后悔,我说的话也许太离谱了,或许太沉重了,唐先生报以宽厚的一笑,随后是沉默!在座的徐女士、孙主任和其他的毕业生同学都在沉默!
随后,在座的毕业生都和唐先生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和生活及学习情况。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唐先生和徐女士告别我们,去会见每个分组讨论的师弟师妹去了。
剩下来的就只有到会的全体毕业生:1、张迎华:(98级)浙大爱心社第一届社长;2、乐建新:(98级)负责接待毕业生的东道主,苏大爱心学社第二届理事长;3、沈小英:(97级)现苏大研二;4、沈建人:吴江(97级),南京邮电研一;5、霍康(本人):川大97级,现复旦研二,共5人!
后来,邓悠和张小丽加入了我们的讨论。他们说,这次大会给毕业生的名额是40人,很遗憾的是:这次交流会除了两位苏大的东道主,其实就来了你们3人,而97、98两级毕业了的大约在400人左右,其中有50%的在读研究生。说实在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今年来的毕业生这么少,或许是第一次交流会有毕业生参加的原因吧。但愿以后的交流会中情况会有所改观,毕竟一共才开了两届交流会,基金会的各种问题都需要逐步探讨、解决和完善。两次交流会都开得十分成功,唯一的不同恐怕就是,这一次有了毕业生的参加,遗憾的是毕业生的多数缺席,未免让唐先生寒心啊!当然,每个毕业生都有自己的打算,有些是工作了,时间紧,身不由己,有些读研究生,学习紧,无暇参加,有些是可能不知道基金会的网站,得不到通知。不过,97、98两级的很多人中本科毕了业就和大家庭失去了联系,这是不争的事实啊!
最可惜的还是,他们当中有的连唐氏网站都不知道,这样就和基金会断了线。毕竟岁月无情,不知道这些毕了业的同学以后会不会还想着大家庭?还会不会记着唐老先生的嘱托和期望?这才是唐氏风雨历程的第一步,毕业生的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毕竟以后大家都要毕业,都要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当务之急就是,呼吁现在在校的所有师弟师妹要以此为鉴,以后毕业了一定不要忘记随时和基金会保持联系!
令人稍感振奋的是,浙大张迎华告诉我们:浙大爱心社的成员在毕业之机,聚餐告别,到最后大家感慨万千。有的抱头哭出声来,当场就有很多人发誓:“今生干不出点名堂来,就决不到大家庭来露面!”非常感动啊!有此肺腑之言,吾复何患?由衷佩服那几位浙大的同学,如果每个毕了业的同学都能有此打算,以后我们唐氏大家庭的壮大发展,蓬勃日上,岂不就指日可待了?
但是,冷静的想一想,浙大的同学可以如此,是否所有其它兄弟院校的同学都有此意?不客气的说:“未必!”就本人浅见:各不同院校的同学对基金会的了解程度和感情深度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
1、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2、负责老师和负责同学的热情和负责程度;
3、社团的组织力度和活动的组织程度。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所在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如果领导不给予大力支持和理解,同学的活动将无法很好地组织和开展。有些现象还是很值得我们注意:有些同学获奖学金都两三年了,连基金会的网址都还不知道,对奖学金的宗旨更是不甚了解。
负责网站工作的邓悠和张小丽告诉我们:表面上,我们网站的人气指数很高,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同学都在上,主要是一些同学经常在上的结果,即使有同学上了,也并不一定每次都留言,这就很难说到底有多少同学上过我们的网站,有多少人至今还不知道我们的网址!对已毕业的同学我们就很难再联系了,除非是主动和我们联系。
但是,在校的同学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责备这些同学,如果老师通知得不到位,对唐氏奖学金宣传解释得不清楚,我们的受助同学就很难体会到唐老先生的宗旨和愿望。因此,在这里我们就只能尽力呼吁我们大家庭所在高校的领导老师和负责老师:以后对我们的唐氏奖学金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给予同学们更多组织活动的机会,使得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和交流!
交流会的最后一天,我作为毕业生小组的代表上台发言。我记得我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因为时间限制,我的很多想法无法向众师弟师妹详细表达,不过一向讲话流利的我,那天实在是有违到会的众毕业生兄妹的期望:本来十分镇定的我,当代表所有毕业生向唐先生致敬鞠躬之时,我的心猛然一阵激动:“我到底是代表到会的几个为数不多的毕业生致敬还是真的代表全体400多毕业生?我们几个是自己来的,不是大家推选出来的!台下的师弟师妹都是代表各自的高校从80余人中选出的20位占总数的1/4,而我们呢?到会的毕业生不到10人!连总数的1/40都不到!这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400多毕业生同学他们此时此刻都在做什么,我都一无所知!我真的在代表所有的人吗?我们这些人是在唐先生的大力帮助下,顺利毕业成材!有的深造,有的工作,他们此刻是否在关注着这次交流会,是否在想念着唐先生?”
一瞬间的思维,一连串的问题,我思绪万千!心酸远大于激动!对每一位到会的弟弟妹妹们:我很抱歉,本想好好交流一下我的想法和思想的时候,我这个大师兄失态了,不过作为补偿,我在这里还是发出我们几个到会毕业生的一点要求或呼吁:
过去的一切都已成历史,就让之随风而去吧!毕业了的,失去联系的,我们无所苛求。只希望99级以下的众师弟师妹,以此而自省:以后毕业了,不论是工作还是深造,不管是20年还是50年只要你的心还活跃着,大脑还运行着,一定要记着唐先生对我们的关爱和期待!不管你以后是像浙江大学的同学那样:不成大业誓不罢休,还是另有打算,都不要忘记时刻关注着我们的基金会和唐氏大家庭!(最起码的要求:千万不要在以后的交流会中,毕业生的坐席上像今年这样空寂冷清!)
徐女士经常给我们提到:唐氏基金会现在还是一个私人基金会,很想做更多的公益事业,但力量有限,如果以后大家有了能力都来出一把力,尽一片心,合众人之力,我们的基金会将会更加发展壮大!
原则上基金会会永远的保留下去,但是,在这次交流会上不是有很多同学希望基金会加大对希望小学的后继投入吗?如果我们让基金会这样无限的投资下去,而我们又不去为基金会做点贡献,这也是不现实的啊!所以在这里我还是呼吁大家:假如你以后事业有成,或略有余资时,就请尽自己的一片心投资或捐助给基金会,这样不管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大是小,只要尽每人的一份力,合我们众人之力,像无数涓涓细流汇成湖海,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何况对我们个人而言,省去很多时间和精力就实现了自己的点点爱心,而对基金会一方面可以更加壮大,长盛不衰,又可以做更多更广泛的公益事业!
何乐而不为?
霍康(川大97级毕业生,复旦大学研二)